甜白釉以明代生产的最为著名。白釉大多达到脱胎、薄胎程度。尤其是脱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,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。甜白釉釉极莹润,能照见人影,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,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,所以称为甜白,素有“白如凝脂,素犹积雪”之誉。
明窑创烧的洁白釉色。可填划彩,故又叫“填白釉”。即在胎壁极薄的胎体上,施不含铁或含铁量极低的透明釉,高温焙烧出呈色很白的釉色,由于胎体很薄,使得这种高白度的釉格外莹润,给人以一种“甜”的感受,《陶录》释为甜净之意,故名“甜白”。其中以薄胎暗花者最珍贵。甜白釉瓷器以碗、盘、小壶、高足杯、梅瓶最为多见,除此还有双耳瓶、玉壶春瓶等。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,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此甜白釉内府暗刻龙纹赏瓶,通体里外施甜白釉,釉色温和,釉水莹润,光照见影,视如冰雪,温其如玉,给人以甜净之感。胎薄通透,其暗刻鼓凸均匀有致,龙纹形态古朴简练,线条流畅,纹饰生动而自然。灯光下透出龙纹暗青花,布局清疏自然,刻工流畅舒展,尤为精美。整器器型端正,胎骨细腻,历经数百年至今保存完好实属难得,物稀精美,弥足珍贵,极具观赏、研究与收藏价值。
1.釉色洁白,肥厚莹润如玉,无棕眼(一说对光斜视,可看到釉面满布极细的小孔,俗称“棕眼”,并呈现似乎难以觉察的橘皮纹,由于孔眼细小紧密,它们与釉内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,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感,致使甜白釉成为既区别于历史上邢窑、定窑、德化窑、又不同于同时代及以后的景德镇白釉的一代绝品);
2.胎体极薄,能映见手指螺纹,大部分无纹饰,少数有暗花,题材多为双龙双凤,及莲花、玫瑰、山茶、牡丹等,纹饰极精细,圆润流畅(仿品纤细而板滞),但肉眼难以看出,需借光透视方见;
3.迎光透视,胎釉呈肉红色;足底折角积釉处呈淡淡的虾青色(水绿色或灰黄的光泽),釉面偶然显露如同青、灰、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淡淡的虾青色;釉表有细橘皮纹和少量缩釉点。
明甜白釉瓷以其出色的胎釉质地、独到的造型设计、难以复制的釉色品质而享誉古今,明之后各朝各代均有仿制,但无论所仿白釉厚胎、薄胎或脱胎器,迎光透视胎体,均不具有明真品的那种红润光泽,并且仿品的透影性较真品更高。因此,这种明甜白瓷器极为名贵。本件作品在各个方面均完美展示了这种明甜白的独特魅力,美轮美奂,为难得一见的珍贵名品。“内府”款瓷器,最多见于瓶和小口大腹瓷罐上,以瓶类为最。“内府”款用于陶瓷,有人说始于宋代,但不见实物,明代“内府”款的瓷器并不多见,史料上都只讲明代永乐、宣德内府在景德镇烧制瓷器,而永宣以后很少再提。“内府”书写在瓷器上,其含义很少有人专门考证。人们常认为内府即大内,泛指宫廷而言;也有人认为内府即内务府,把元明时的内府与清代之内务府等同起来,这种认识可能不太确切。古代指内府为皇室的仓库,是管理各种钱粮物品的机构,有的文献记载指内府为官名,是掌管九贡九赋的官职。总之,把内府理解成为皇室提供生活所需的后勤供给的机构或职务名称,应该是能讲得通的。所以很多人习惯上把皇宫之物通称为内府之物。
在纹饰内容的构图及画法上,可谓别具一格,譬如云龙纹,所绘龙纹仅两条后腿而不见前肢,W形足,虽身体粗胖,但腿部肥得不成比例。两腿及尾部呈坐立状,尾向上向后翻卷,弓头扬首,张口无舌,龙发向后飞舞飘扬,形似松针,周围以如意头状云朵补白,使坐龙纹几成团形,富有民族特色。迎光透视,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,这是明白釉器的显着特征。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,闪烁灰青的光泽,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、灰、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,甚为奇特。